聚焦人效变革,业务上升至社会级:用友BIP自动化设计工具“码前”发布
9月15日,用友BIP商业创新平台旗下数智化生态产品“码前”发布。该产品为一站式“需求+产品+设计”工具,涵盖需求梳理、产品原型、UI设计为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工具平台,致力于帮助用户快速完成编码前的所有设计工作,从而实现快速的应用开发,提升商业创新效率。
数智化时代的场景变革,已延伸至效率协同领域,企业更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来带动产品快速落地,这一广泛需求驱动了全新的产品升级。用友作为企业与公共组织云服务与软件提供商,率先提出“BIP”的创新理念。用友高级副总裁兼CTO樊冠军表示,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应用系统之间的连接,还需要全方位的服务整合。
码前可将编码前的各环节紧密衔接,为各角色赋能,通过低代码工具链实现全流程敏捷开发。与此同时,该产品内置众多行业需求库、原型库、模板库,帮助企业及团队梳理产品需求,智能化搭建产品原型,减少了大量重复性工作,提升30%-60%IT项目效率。
除此之外,码前可基于高保真原型自动生成一对一的UI设计源文件,并实现一键导入,为前端工程师实现自动切图标注功能,提高产设研开发团队的整体效率。为满足企业和团队的协作需求,码前还可以沉淀并管理所在行业资源库,帮助企业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复用,满足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多场景和个性化需求。
据《202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统计,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但与此同时,中国仅有25%的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转型升级。
可见,如何有效应对数字化浪潮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众多企业当前面临的考验。相对于从技术角度进行社会化赋能,用友码前尝试从产品经理角色出发协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提升效率。
围绕码前协助企业降本增效等话题,APICloud负责人用友集团副总裁邹达和用友助理总裁刘鑫与亿欧等核心媒体展开深入交流。
以下为采访实录(有删改):
媒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研发码前这款产品的?
刘鑫:以前用友内部就有这款产品,但是从2020年开始通过客户的正向反馈来进行迭代和完善。低代码工具是个编码工具,再低代码客户还是用不起来,我们在想怎么让客户用起来。所以我们从2020年就开始把一些功能进行提炼、改造、加强,从而实现了今天这样一个独立的功能共享的产品。
邹达:我们之所以从2020年想把码前独立出来,是因为我们认为低代码更多的出发点,是希望业务人员能够直接进行开发。但是,如果想通过低代码开发出优秀的代码,低代码还是要写代码的。很多客户表示需要一款从业务出发的产品,所以我们针对企业业务人员单独拿出来一个产品。码前是一个轻量化的产品,而且跟整个用友的低代码产品没有任何关联,它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方便大家使用。
媒体:打造码前这款产品的初衷是什么?
邹达:编码之前还是有很多工作的,包括需求梳理,梳理完需求之后要需要形成一个脑图,看一下它是怎么样的一个设想。之后要做产品的原型,设计师要设计UI。因为用友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现在很多的企业把越来越多的业务放到线上,有大量的定制产品的需求。
低代码的核心就是方便客户去完成客户开发。客户开发说白了就是客户定制,用友生态当中有很多ISV,希望我们帮助他们去做定制。在定制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它不是标准化产品,需要按照客户的需求去梳理需求。
梳理完需求,需要设计产品的原型,这是一个从零开始做的事情。但用友标准化产品就不一样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ISV合作伙伴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需要需分析师梳理需求,可能跟客户沟通需要2周或3周的时间才能把需求梳理出来。
针对用友的行业,包括财务、ERP,电商有很多需求是通用的,所以我们就在想打造一个非常全面的需求库,把客户会用到的需求聚合过来,把需求关联到原型,基于原型通过工具自动生成UI。其实核心就是为了减少整个生态基于客户开发定制时代码之前的工作。
媒体:码前对于面对的核心群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邹达:生态产品一定是给ISV和开发者使用的产品。码前更多的是针对产品销售人员、需求分析师、产品经理、UI设计师、售前人员,为他们提供的一款产品。“码前”就是编码之前所做的工作。
媒体:企业的各个部门在沟通产品的时候可能会有许多问题,码前怎样来帮助企业提升人效?
邹达:一是复用。我们有大量的公共系统,基本上把这个市场涵盖了,大量的需求都已经录入到需求库,里面也有大量基于登陆注册形成的模板,至少能够大量的复用。
二是不会遗漏。专业的需求分析师和一个完全不懂的需求分析师是不一样的,他们在核心的点可能会想到,但可能会遗漏很多。码前可以提供很多支持。
三是协作。企业有不同的业务部门,他们可能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业务部门共同在用一款产品,就起到一个很好的协作作用。码前在产品的层面上可以形成行业的私有库,在私有库里面按照产品维度,从需求、页面、详细描述等方面实现了完善。
刘鑫:从整个企业的项目角度来看,完整的企业数字化创新流需要的角色和岗位很多,包括产品经理、需求分析师、UI师等等。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最耗成本的不是这个人去干活本身,而在于人员之间的沟通,这是项目中的难点。码前能通过产品的专业能力提供产品大量的功能复用,尽可能合并人员、精减人员,让人效比更高。
媒体:不同客户对产品有没有特殊的需求?
邹达:教育类的行业有一些隐私保护的条款,涉及到虚拟商品的交付、交易等等,所以教育行业的客户希望用友能提供一个更加智能的功能。包括汽车行业,汽车行业的诉求是希望沉淀一个自己的需求库,之后再做第二款、第三款汽车的时候就可以大量去复用。
媒体:码前产品对于企业和个人用户功能方面有什么不同?
邹达:现在码前产品是免费的,未来会有团队的版本、企业的版本。用友产品有专属云,专属云相对来说更安全。我认为需求是未来行业和领域非常重要的资产,所以说企业的版本或专属的版本对企业来说更安全,包括权限。
媒体:目前,码前有没有经过一些测试,或者用户反馈?
邹达:码前是我们从2020年年初开始规划的,之前APICloud就是一个低代码平台,用友的Yon Builder也是一个低代码平台,其中已经涵盖了一些业务人员自动去设计产品的功能,所以在整个平台里已经涵盖了码前的很多功能,只不过今天的码前不是站在一个程序员的视角,更多的是站在非开发人员的视角,把它独立出来成一个新的产品。像中信证券、英特尔、通用汽车,他们已经在使用我们的产品了,在他们过往用我们平台开发的产品过程中已经应用到了。
媒体:行业内也有很多企业在提供低代码服务,码前这款产品的优势是什么?
邹达:在“低代码”概念还没有像今天这么火之前,我们就一直在做帮助开发者降低成本,但是我们不涉及到业务。码前的核心是针对业务,APICloud更多的是针对通用的需求和移动端。跟所有的低代码厂商相比,码前更多的不是低代码,而是针对于编程之前的事情,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业务也有通用,可以通过拖拽形成UI,点击抄入形成数据库,连接后台服务。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做大量的通用定制功能。
媒体:码前产品在用友BIP产品生态里面整体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邹达:生态产品库未来是拥有整个BIP平台对开发者统一的入口。开发者里面包含了独立的开发者,包含了ISV的开发商,给予了用友的平台,因为我们也想用我们的市场做相应的云产品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我们基础的服务是赋能,给他们技术支持,去发现他们,培训他们,这是我们基础的职能。在这个基础职能之上的另外一个职能是,码前基于服务不断开发新的生态产品,并且通过提供生态的产品让不同的服务商参与到平台上来。
媒体:码前未来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邹达:低代码是从2014年开始做的。针对于需求,我们从2020年开始规划这款产品,目前这个阶段,码前能完成复用、交易化、团队协作和所有环的节打通。码前未来的核心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做好生态,现在的需求是我们自己根据过往的项目提炼。我们希望未来码前是一个生态产品,在此基础上去满足ISV的自动化,同时在大的需求基础上想办法做好智能化。对于非专业的人员,码前能够给到更多智能化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快速梳理好需求,而不遗漏需求,让非专业的人员能涉及专业领域。